8 月 12 日,大家期待已久的消费贷贴息政策终于落地了。这一政策的出台,在经济领域引起了不小的波澜。不过,大家可能不知道,其实之前银行本打算主动把贷款利率降到 3% 以下,却被紧急叫停。
如今采用财政贴息的方式,本质上不还是一种变相降息吗?这两者之间到底有啥区别?国家此番操作又有着怎样深远的意图?如果最终目的都是降低借贷成本,那为啥不直接让银行自行降息?
通过财政贴息将资金定向发放
这里面大有学问。用财政资金贴息,本质逻辑其实是财政货币化的一种 “温柔版” 操作。
央行虽然没有直接印钱撒向市场,但通过财政贴息,巧妙地将货币注入到特定领域。这么做有很多好处,既避免了量化宽松政策可能引起民众不满,又实现了定向宽松,精准地为实体经济提供支持。
就拿之前万亿国债的发行来说,财政向社会打借条,央行通过商业银行这个通道,买断借条并申请回购,这实际上就相当于让财政获得了低成本资金。
随后,财政再通过定向贴息,将资金注入消费领域,最终形成有效消费,带动企业收入实现闭环,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。
今年发行了 1 万亿特别国债,这些资金到地方后,实际开展的项目不多,有资金闲置的现象。
而消费贴息政策的出现,正好能把这部分闲置的财政资金用掉,还能避免增加地方政府的直接债务,实际上这就是国家对财政存量资金进行结构性盘活,让每一分钱都花得有价值。
当下金融空转的问题其实是非常严重的。
在过去几年的各种经济形势分析中,我们多次提到金融空转的现象。也就是货币是大量投放了,可大部分都在金融体系内部打转,被截流了,根本没能流到我们普通人的口袋里,也没有有效地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。
贴息消费激发经济活力
国家钱花了,效果却没看见。所以,现在急需重构国家信用传导机制,从过去单纯依赖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,转变为财务债务货币化。
在过去 20 年,消费的增长主要依靠银行体系创造货币,也就是利用货币乘数的作用。居民把钱存进银行,银行再放贷出去,推动消费信贷扩张。
但从 2023 年开始,这个链条断裂了。居民提前还贷的规模高达 7.8 万亿,存款增速达到 12%,远远超过贷款增速的 5%,银行陷入了流动性陷阱,钱贷不出去,经济的活力就难以激发。
如今由财政直接充当中间角色,在银行信贷传导机制不顺畅时,搭建起财政协同的第二条信用通道。这样做既能解决当前消费领域的紧迫问题,又为以后解决地方债问题做好了准备,可谓一举两得。
消费贷贴息政策还有个重要意义,就是重新制定中央和地方的博弈规则,用贴息的额度来代替债务额度。
在以前的模式里,地方通过发行 CT 债、隐性债等,争抢基建投资的额度,靠增加债务来推动经济发展,结果债务率超过了 120% 的警戒线,让地方财政承受了很大压力。
而新模式是基于消费驱动的绩效竞赛。贴息政策规定地方财政要拿出 10% 的资金,具体要点如下:
一是贴息额度会根据上一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动态调整,这会促使地方政府积极刺激消费,主动出台各种补贴政策。
简单而言,假设某省 2025 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为 8%,高于全国平均 6%,则 2026 年该省获得的消费贷贴息额度比上一年增加 10%;如果另一省 2024 年增速仅为 3%,则 2025 年额度减少 5%。为争取更高额度,地方政府可能主动出台 “家电以旧换新补贴” “汽车消费满减券” 等政策刺激消费。
二是国家对于资金挪用有严格惩罚机制,挪用率大于 5% 的地区,将暂停下期额度,以此强化对消费资金的监管;
某县将原本用于发放文旅消费补贴的 2000 万元资金,挪用 120 万元(挪用率 6%)用于其他项目。因挪用率超过 5%,省级财政将暂停该县 2026 年的消费贷贴息额度,直至挪用资金追回并整改到位。
三是中央转移支付会对欠发达地区进一步分担补贴,平衡区域消费能力。某西部欠发达县财政能力较弱,2025 年计划发放 1000 万元消费补贴。
中央通过转移支付承担 80%(800 万元),该县仅需承担 20%(200 万元),缓解地方财政压力,帮助其与发达地区消费能力差距缩小。
年轻人获得的贴息额度会更多
通过这些措施,将地方政府的工作重点从负债搞基建,转向贴息促消费,这样既能消化过剩产能,又能避免债务无序扩张,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。
贴息政策重点支持的领域,比如新能源、充电桩、国产医疗设备、智能家居、文旅等,这些领域传导到产业链上游,对整个产业发展有着极大的带动作用。
政策的主要目的还是拉动内需,通过内需市场的培育,实现技术迭代。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就是供给侧改革,通过消费补贴促进规模生产。
规模上去了成本就会下降,成本下降后企业就有更多资金投入技术升级,最终提升产品的出口竞争力,复制高铁、光伏产业崛起的成功路径,打破我国部分产业长期处于低端锁定的困境。
此外,贴息政策还有一个重要目的,就是重新构建社会契约,让民众从只看重增长转变为有风险共担的意识。消费贷的钱不是白给你的,是你借的,就得按照规定使用,借了钱要按时归还,这就是契约精神。
比如,如果有人挪用贴息资金,就会被列入征信名单,而且这个名单会和社保、出行等权益挂钩,把金融信用变成社会治理的基础,让大家知道遵守规则很重要。
值得注意的是,在消费贷贴息政策中,25 到 35 岁之间青年群体相对更愿意使用消费贷,他们大概会获得至少 70% 的贴息额度。
而且这一群体的消费转化率高达 1 比 8,远远超过中老年群体的 1 比 3。从这个角度看,政策其实也是在用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,优化人口结构矛盾,刺激年轻群体消费,带动经济的活力与发展。
总的来说,消费贷贴息政策的出台,是国家在当前复杂经济形势下的一次精准施策,考虑到了经济结构调整、中央和地方关系协调、产业升级以及社会契约重构等多个方面。这一政策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,有效拉动消费,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,让我们拭目以待。
在线配资炒股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