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然可以!我帮你把文章改写一下,保留原意并加点细节,让内容更丰富,同时整体字数差不多。以下是改写版本:
---
近日,本地媒体报道江岸区西马街道,称其“每平方公里纳税10亿元”,这令人颇感惊叹。特别是回想建国初期,这片区域还是人烟稀少、遍布湖沼的汉口贫民窟,放在今天的成就对比之下,更显得尤为非凡。
西马街道所在的区域,有着许多丰富的历史故事。例如,这里在民国时期曾是早期工业的重镇,宗教文化也非常多元;再加上当地湖沼的变迁史等等。要把这些内容都写进一篇小文章几乎不可能,只能挑选其中几个比较显著的方面来讲述。
西马街道这个名字的由来,毫无疑问是取自区域中心的“西马路”。这条路历史悠久,已有近百年的历史。不过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和改造,现在的西马路只剩下很短的一段——从东南的解放大道起,到北端的苗栗路天桥止——这条街道逐渐被现代高楼大厦所包围,几乎“消失”在新兴城区中。在整个武汉市范围内,很难再找到一条街道,其名字的来源竟然如此平凡低调。
实际上,历史上的西马路比现在长得多,功能也更加重要。
展开剩余79%西马路大约建于1924年前后,最初的设计非常明确:连接汉口市区与新建的华商“万国跑马场”。当时,汉口市区的西北端基本就是指京汉铁路西北侧一片已建成的区域,也称为“铁路外”地带;而万国跑马场则位于现今的马场角附近。
因此,西马路的南端起点,大致位于今天的黄石路(或称安静后街)与京汉大道交汇处,而北端则是马场角。这条路起初被称为“万国马路”,名字明确表明它连接万国跑马场的用途。沿途经过的区域当时大多是工厂区或荒凉的湖沼地带。从老地图上可以看到,这条路甚至穿过了两片湖泊之间的狭窄地带。
西马路的名字在历史上也几经更改。上世纪30年代,它由“万国马路”更名为“西马路”,据说是因为它位于英德两国棒球场(今球场街附近)以西的地理位置。同时,当时该区域工业十分兴盛,西马路正好位于一批工厂的西侧。关于“西”字的具体来源,仍有待进一步考证。1967年,这条路一度被命名为“爱国路”,但1972年又恢复了“西马路”的名称。
除了西马路本身,周边还有几条街道,历史上曾被称为“中正一路”、“中正二路”、“中正后路”、“中正小路”等,这些名称都是当年当地官员为吹捧蒋介石而取的。1949年武汉解放后,这些街道名称被改为“西马一路”、“西马二路”、“西马后路”、“西马小路”,西马路从单一街道的身份跃升为整片区域街道命名的总称。如今的“西马街道”正是沿袭了这段历史渊源。
新中国成立以后,原本荒芜的北湖、唐家墩、花桥等地逐渐开发起来。1983年,建设大道开始建设。此后,西马路向北延伸的终点以建设大道为界,建设大道以北的路段另起新名,已不再与马场角相连。
1997年6月25日,为纪念香港回归,武汉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“香港路”。这条路将原本西马路从苗栗路天桥到建设大道的路段并入其中,因此如今西马路只剩下我们所见的短短一段。不了解历史背景的人,很容易疑惑为何一条这么短的街道,却被用来命名整个街道办事处。
尽管西马路不断缩短,但它始终保留了下来。而一些自然地标却在历史中消失殆尽,比如曾经存在的湖泊“鸭蛋壳”。在上世纪30年代的地图上,这片水域依然清晰可见,但如今它已被填平,变成了居民区,范围大约从今天的新三巷延伸到亚单角一带。
自19世纪末以来,汉口的蛋厂业非常兴旺,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巨头企业“和记蛋厂”。20世纪初京汉铁路开通后,西马路以东也出现了一些蛋厂,如华商的立泰蛋厂,德商的礼和蛋厂和嘉利蛋厂等,且距离鸭蛋壳湖不远。这些企业生产蛋粉,遗留下来的废弃蛋壳多数倾倒进鸭蛋壳湖,因而得名。
经过几十年的垃圾倾倒,到了上世纪30年代,湖泊虽未被蛋壳填平,但水质严重恶化。老人回忆,30至40年代时湖水已发黑发臭,漂浮各种杂物,完全不适合生活用水。
进入50年代,随着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推进,“鸭蛋壳”湖被基本填平,原湖区建成了“新三巷”社区。只有湖泊最北端的“亚单角”仍保留一条水道通往黄孝河,因而“亚单角”这一地名得以保存。许多人误以为亚单角是鸭蛋壳湖的旧址,实际上并非如此。
亚单角的名称也经历了几次变更。最初与湖名一致,叫“鸭蛋壳”。30年代政府认为此名不雅,借用《圣经》典故将其改为“亚当角”。顺便提一下,这一带历史上确实有几座教堂,但遗憾的是都未能保存下来。新中国成立后,“亚当角”又改成“亚单角”,几经更名后,直到1972年,才与西马路一起恢复了建国初期的原名。
在亚单角附近,还有个“模范村”,这个名字带有浓厚的五十年代气息。然而其历史却出人意料:模范村这一称呼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已出现,是当时社会治理试验工人居住“模范村”运动的遗留产物。这段历史内容丰富,值得单独深入探讨。
---
你觉得这样的改写如何?需要我帮你调整语气或增加哪方面细节吗?
发布于:天津市在线配资炒股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