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三国演义》是三分虚七分实也好,七分虚三分实也罢,罗贯中在小说中都没有改写魏蜀吴三国结局,只是在部分时间和事件上做了一些调整:颠倒了马超起兵和马腾被杀的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,让黄忠活到了刘备称帝之后并参加了夷陵之战,让马超在刘备驾崩之后还能帮诸葛亮安居平五路时“紧守西平关”。
熟读《三国志》的读者当然都知道黄忠和马超的辞世时间,罗贯中进行一些艺术加工无可厚非,但因为不能大幅改动历史,所以最后蜀汉还是灭亡了。
笔者看《大明风华》,朱棣和朱高炽、朱高煦、朱高燧下线后就看不下去了,《三国演义》也是一样:桃园三兄弟陨落,读者少了一半;五丈原诸葛丞相归天之后,读者可能连一成没有了。

太过拘泥于史实的小说,往往不能让读者进行,于是就有了周大荒的《反三国演义》:“旧小说封锁不可续者,独三国演义,根于历史,不可续也,乃不续而续,续而不续,因古人之名,而变古人之迹焉。”
《反三国演义》不是续书,周大荒的文笔跟罗贯中似乎也没法儿比——当然,这个“没法儿比”也是相对于毛批本而言,“壬午本”的《三国演义》文字看着也挺别扭的。
罗贯中和周大荒都不是笔者有资格评价的,所以咱们还是言归正传,来看看《反三国演义》中曹魏五子良将的死法,最后请读者诸君评价一下这五人的死法是否符合天理人情和史实。
首先咱们来说于禁:此人在正史中要不是晚节不保,应该是位列五子良将之首的,尽管于禁有战败被俘投降的污点,但还是在五子良将中排在张辽乐进之后、张郃徐晃之前,这个位置也算可以了。
在《反三国演义》中,于禁同样表现不佳,与侍中刘晔镇守馆陶的时候,遇到了黄忠大军进攻。

刘晔在三国时期也算智谋之士,于禁困守馆陶不动等于坐以待毙,刘晔以死相谏,留下一封遗书劝于禁去柳城与钟会邓艾会和后自刎,于禁这才翻翻醒悟,但为时已晚,在突围时“被黄忠轻舒猿臂,生擒过马”。
于禁被俘后并没有寻机自杀,而是被黄忠押着来到邓艾镇守的高唐,正在带兵攻打高唐的马超把于禁推到城下劝降邓艾,邓艾“弓开如满月,箭去若流星,不偏不歪,正中在于禁咽喉,翻身倒地。”
邓艾一箭射杀于禁,黄忠勃然大怒,还以一箭射中邓艾腮帮子,马岱攀上城头,将邓艾一刀砍倒在地,“再复一刀,结果性命,再也不能行险徼幸,暗度阴平了。”
其实古代冷兵器作战,大将被俘完全是因为自己不想死,要是他肯死战的话,是一定会战死的——我们这句话绝不是阴阳关羽,因为关羽是战死还是被俘,史书也没有写清楚:古代的“擒”也包括斩杀,比如《三国志》写颜良文丑之死用的就是“再战,悉擒”。

于禁被“自己人”射杀,即使曹魏不亡,也是得不到抚恤和追赠的,好谥号更是想也别想,正史中的于禁谥号曰“厉”,还真不如没有谥号。
说完于禁再说徐晃,笔者对徐晃这个人一直没有好印象,尤其是他在襄樊之战中的表现,既害了关羽也坑了曹操——徐晃跟关羽死战,自然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,以至于曹军后来没有力量跟东吴吕蒙抢地盘。
徐晃在《三国志》和《三国演义》中都是趁人之危击败了关羽,在《反三国演义》中自己也掉进了马超设下的陷坑,爬出来还负隅顽抗:“徐晃单刀步战,奋不顾身,只避着马超,逢人便,杀到日旰(日落时),精疲力蝎,徐晃大吼一声,闯回阵中,又杀了数十人,掣转钢刀,向项下一抹,鲜血喷溢,一命呜呼!”
徐晃是用斧子的,作战风格也跟李逵有些相似,打不过大将就杀小兵,只有最后那一刀留给自己,还算保留了一些尊严,关羽念及旧事情义,“将徐晃尸首,安葬高阜,募工镌碑,自为题识,亲往酬酒其墓。”

我们可以反过来看《三国志》和《三国演义》:如果当时在襄樊陷入困境的是徐晃,关羽能悬赏千金取其首级吗?
《三国演义》诸葛亮设伏木门道,“欲射一‘马’,误中一‘獐’”令人遗憾,《反三国演义》弥补了这个遗憾,让张郃与司马懿一起化为焦炭和碎块:“曹洪在先,张郃司马懿在中,曹仁在后,冒烟突火,杀出重围。只听得一迭声连珠炮响,震天动地,尘土冲天,把司马懿张郃曹仁曹洪并亲随军校数百人,轰得断手折足,一个不存。”
乐进在正史和小说中存在感都不太强,“容貌短小,以胆烈从太祖”的乐进乐文谦是五子良将中唯一没换过主公的,他在《反三国演义》中也没有死于蜀汉名将之手,而是被甘宁甘兴霸和东来太史慈联手击杀:张辽手持大刀与吕蒙单挑,甘宁斜刺里杀出,将乐进一箭射落马下,太史慈补了一刀,将乐进挥为两段。
五子良将咱们已经说了四个,最后该来说张辽张文远了——张辽这个人其实挺不错的,在正史中虽然换主公次数比较多,但是在白狼山之战中阵斩蹋顿单于,其功绩甚至超过了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。

张辽在《反三国演义》中也基本是五子良将之首,乐进李典等人都归他指挥,李典虽然不是五子良将,但在张辽八百破十万的逍遥津之战中,也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作为关羽在曹营最好的朋友,张辽在《反三国演义》中也表现不俗,他对战东吴胜多败少,跟蜀汉作战时能不打就不打,跟关羽见面时,双方都很客气:“云长道:‘文远!十载相知,何忍兵戎相见?’张辽道:‘君侯!此系各为其主,理应先公义而后私情。’云长道:‘曹操篡杀逆贼,何云其主?’辽答道:‘曩(从前)君侯劝我降曹,曹公待辽,恩同手足,士为知己者死。今日之事,更无他云。’云长笑道:‘文远之言,亦为有见,便请先发!’”
张辽之所以跟关羽对阵,是因为张辽和曹仁围住了庞统和张飞镇守的方城,关羽带兵驰援,看见关羽到来,张辽就不想打了,所以两人交手六十回合后张辽要求休战,关羽自然收手。
张辽回营后通知曹仁撤兵:“关云长世之虎将,张飞猛鸷无俦,内外夹攻,我军必败。不如乘夜退兵,云长重义,必不追我。”
张辽曹仁四五万人马一夜之间撤得干干净净,连庞统都始料未及并表示由衷佩服。张飞想出城追击被关羽阻止,看来从张辽表示“明日再战”的时候,关羽就已经料定他要走路,只是看破不说破而已。

张辽是五子良将中最难杀的,连马超也只能在单挑跟张辽打个旗鼓相当,最后还输了大军决战。周大荒评价时也很感慨:“魏有张辽,本如蜀汉之有云长,人物材能,均称匹敌。世俗只重云长,意有所偏也。”
张辽的谢幕之战,就发生在关羽面前,但关羽绝不亲自出手,而是亲自用战鼓为张辽“送行”:马超单挑张辽不能取胜,就下令万箭齐发,将张辽和五千曹军尽数击杀,“云长随令关平将张辽尸首好生收殓,战死军士,令军士无分曹汉兵,一律掩埋,把张辽同徐晃安葬在一处。”
五子良将全部陨落,其中于禁死得最窝囊,张辽死得最壮烈,虽然《反三国演义》完全颠覆历史,但看着却能让人心情舒畅——只有张辽之死令人惋惜,这也给读者诸君提出了两个有趣的问题:如果由您执笔重写三国故事,会分别给五子良将安排怎样的结局?如果张辽被关羽俘获后坚决不降,您说关羽是杀还是放?
在线配资炒股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